电话:0838-3200651 13981070055

医院文化

职工文化

“慢”画长卷
来源: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2018-10-31 浏览次数:13023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信息科  张文莉
我从1989年开始学习中国画,就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临摹一幅完整的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
截止2015年共临摹了三次,许是因为自己的功力不足或耐力有限,都以失败告终。
最近因为画一幅仕女图的时候,错把生宣当成熟宣描了半个月的线条,上色的时候才发现宣纸错矣,却为时已晚,颇受打击。为了恢复信心,安抚心情,于是,把当年学习的那本书里面的长卷翻出来,铺一纸素宣,开始一个“慢”画的过程。
我之所以四次临摹这幅长卷,是因为我喜欢工笔画,而线条是工笔画的灵魂,要想画好一幅工笔,线条非常重要。
而《八十七神仙卷》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。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是一幅长292CM宽30CM的绢本白描人物画卷。据说上一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还是十年前,仅仅展出半日,剩余展期便由复制品替代。作为学贯中西的大艺术家,徐悲鸿对该画评价极高,认为“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”,“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能力作此画者,当不过五六人”。
1937年,徐悲鸿在香港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下此画,依画中内容定名为《八十七神仙卷》,并刻了一枚“悲鸿生命”印于其上。它在1942年云南抗战期间失窃。1944年友人在成都见到此画,于是徐悲鸿再次以重金买下。1948年他为其重新装裱,并重新印上“悲鸿生命”四字印章,以表珍视。直到1953年他去世,夫人廖静文将此画捐献给了国家。
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吸引,和怀着对悲鸿先生的敬仰,所以开始第四次临摹此幅长卷。
这幅长卷是绘有87位道教人物的白描画像,细看此画,有三位带有头光的主神、十位武将、七位男仙和六十七位金童玉女。表现的是天上仙境进行活动的场面,画面欢愉庄重,群仙簇拥着三位主神缓步由画面右端向左边缓缓行进,姿态丰盈优美。使人想起宫阙聚会、玉皇王母、三山五岳、朝圣祝寿的场面。
这幅长卷,因为画幅大,难度也大,因为白描对线条要求很高,勾线要圆浑有力,才能饱满而富有弹性。线条的力量在于笔尖和宣纸的摩擦,这样的线条才显得有力,也便于线条的遒劲挥洒。在描绘人物的衣袖飘带、衣纹皱褶、流苏等线条时都要讲究藏锋、行笔、回锋,这样的线条才含蓄有力、极具动感,才能清晰明快地表现整个画面的效果。其次整个画面丰富,上下方的云朵之多且连贯,穿插的荷花也别有韵味,因为把力量和变化结合起来的线条,所以才能达到白描用线的美感。人物的脸型接近唐代审美观,衣饰飘带流利,“吴带当风,唐韵犹存”如是。描绘着旌旗上的那些挂着不知名的众多宝贝,仿佛已经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从天而降了......
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局部图片,有朋友不解的问:你临此画都第四次了,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坚持?我说:一个愿望而已。
仅仅就是这一个愿望,足以让我的业余时间全力以赴,经常“忘食”。我享受着孤独的创作,喜爱着遒劲的线条。如果静心于线条之间,可以远离喧嚣和纷扰,于纷繁红尘中持一份淡定,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修炼呢?
谈到绘画,自觉是一个虔诚的信徒。被艺术魅力所吸引固然是原因之一。更为重要的是,风雨不变,寒暑不辍,孜孜以求,至今虽乏善可陈,却对它近乎痴迷。绘画带给我超现实情感的慰藉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外,更契合了灵魂深处最本真的自我,它带给我简约而单纯的生活方式,是我最喜欢的。
正是由于自己始终秉持着对绘画的这分赤子之心,才有了足够的信心去完成这幅长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