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转眼间,汶川大地震已经10个年头了,但在李勇胜心里一直是个阴影,时刻萦绕在眼前,不时扪心自问,自己当时做对了吗?
5.12地震发生后,作为中医康复科主治医生在协助科室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段后,来不及喝上一口水,李勇胜就接到了卫生局和医院的紧急通知,立即奔赴重灾区绵竹开展医疗救援。
接到通知后,李勇胜来不及给家属说一声,就与其他7位同事带着罗江24万人的重托直奔绵竹。
当天下午6点左右,李勇胜赶到了灾区,满目苍夷,哭声、呻吟声、喊叫声此起彼伏,悲惨的场景让李勇胜震惊。
稍作镇静后,同往的8位医务人员不愿耽误一秒钟,立即分成三组展开工作,李勇胜主要负责绵竹市人民医院附近几条街所有伤员的处理。
满街的伤员,有家属陪伴的,也没有家属的,有坐着的、躺着的、卷缩的,现场十分混乱。面对这么多的伤员,李勇胜不知该从何处下手,加之手中的医疗物质匮乏,仅有的医疗设备只能进行简单的止血、包扎,其余的治疗都无法开展。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伤员陆续来到这里,李勇胜哪里忙得过来,看见伤员渴求的眼神,他有些力不从心。不是医生无情,也不是医生狠心,迫于当时情况紧急,李勇胜改变了自己的做法:儿童放在首位,伤得较重、有抢救价值的青壮年、妇女放在第二位,然后再考虑那些年龄较大、伤情特别重的患者。“就是这种做法,让我在这10年中一直在反思,良心时刻在拷问自己当时的做法到底对不对,如果条件允许,有更多的救护力量能把他们及时转走,也许会有更多生命能活下来......”李勇胜自责地说道。
救援中,李勇胜还遇到了一个同行,也让自己一直耿耿于怀。“在我们给他检查时,他脸色非常苍白,是严重失血性贫血的表现,可能合并内出血、脾破裂、肝破裂,由于我们没有仪器,也不能检测到他是不是休克,没办法为他处理,不知他现在是否还活着。”李勇胜回忆道。
13日下午,当医院派往的第二批替换队伍赶来,李勇胜才停下了手中的工作。不知道疲倦,不知道饥饿的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24小时,也不知抢救了多少伤员,但他们8个人在缺水的情况下仅吃了三包方便面。
14日上午,李勇胜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医院的抗震救灾工作中……(院 办 白 桦)
-